中华人民共和国高速客船安全管理规则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2 02:34:29   浏览:958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速客船安全管理规则

中国海事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速客船安全管理规则

中国海事局
2006-03-20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高速客船的安全监督管理,维护水上交通秩序,保障人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航水域航行、停泊和从事相关活动的高速客船及船舶所有人、经营人和相关人员。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是实施本规则的主管机关。
各海事管理机构负责在本辖区内实施本规则。

第二章 船公司
  第四条 经营高速客船的船公司应满足《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管理规定》的要求,取得相应的经营资质。
  第五条 船公司从境外购置或光租的二手外国籍高速客船应满足《老旧运输船舶管理规定》的要求。
第六条 船公司在高速客船开始营运前,应以手册形式编制下列资料和指南:
(一)航线运行手册;
(二)船舶操作手册;
(三)船舶维修及保养手册;
(四)培训手册。
上述各项手册所应包含的内容由主管机关确定。
第七条 经营高速客船的船公司应当建立适合高速客船营运特点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为防止船员疲劳的船员休息制度。

第三章 船舶
第八条 高速客船须经船舶检验合格,并办理船舶登记手续,持有有效的船舶证书。
第九条 高速客船投入营运前,应向主要营运地的海事管理机构申请办理《高速客船操作安全证书》。
申请办理《高速客船操作安全证书》,应提交下列资料:
(一)船舶检验证书;
(二)船舶所有权证书和船舶国籍证书;
(三)船员适任证书和特殊培训合格证;
(四)航线运行手册;
(五)船舶操作手册;
(六)船舶维修及保养手册;
(七)培训手册;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资料。
海事管理机构对经审核符合要求的,予以签发《高速客船操作安全证书》。高速客船取得该证书后方可投入营运。
高速客船应随船携带最新的适合于本船的航线运行手册、船舶操作手册、船舶维修及保养手册和培训手册。
第十条 高速客船必须按规定要求配备号灯、号型、声响信号、无线电通信设备、消防设备、救生设备和应急设备等。高速客船上所有的设备和设施均应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第四章 船员
  第十一条 在高速客船任职的船员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经主管机关认可的基本安全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其中船长、驾驶员、轮机长、轮机员以及被指定为负有安全操作和旅客安全职责的普通船员还必须通过主管机关认可的特殊培训并取得特殊培训合格证。
  (二)船长、驾驶员、轮机长、轮机员按规定持有相应的职务适任证书。
  (三)取得高速客船船员职务适任证书者,在正式任职前见习航行时间不少于10小时和20个单航次。
(四)男性船长、驾驶员的年龄不超过60周岁,女性船长、驾驶员的年龄不超过55周岁。
  在非高速客船上任职的船员申请高速客船船长、大副、轮机长职务适任证书时的年龄不超过45周岁。
  (五)船长、驾驶员的健康状况,尤其是视力、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应符合相应的要求。
第十二条 主管机关授权的海事管理机构负责高速客船船员的培训管理和考试、发证工作。有关培训、考试、发证的规定由主管机关颁布实施。
第十三条 高速客船应向办理船舶登记手续的海事管理机构申领最低安全配员证书。高速客船的最低配员标准应满足本规则附录的要求。
第十四条 高速客船驾驶人员连续驾驶值班时间不得超过两个小时,两次驾驶值班之间应有足够的间隔休息时间,具体由当地海事管理机构确定。

第五章 航行安全
第十五条 高速客船航行时应使用安全航速,以防止发生碰撞和浪损。高速客船进出港口及航经特殊航段时,应遵守当地海事管理机构有关航速的规定。
高速客船在航时,须显示黄色闪光灯。
  第十六条 高速客船在航时,值班船员必须在各自岗位上严格按职责要求做好安全航行工作。驾驶台负责了望的人员必须保持正规的了望。无关人员禁止进入驾驶台。
  第十七条 高速客船在港口及内河通航水域航行时,应主动让清所有非高速船舶。高速客船在海上航行及高速客船与其它高速船舶之间避让时,应按避碰规则的规定采取措施。高速客船在特殊航段航行时,应遵守海事管理机构公布的特别航行规定。
  第十八条 海事管理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为高速客船推荐或指定航路。高速客船必须遵守海事管理机构有关航路的规定。
  第十九条 遇有恶劣天气或能见度不良时,海事管理机构可建议高速客船停航。
第二十条 高速客船应按规定的乘客定额载客,禁止超载。高速客船禁止在未经批准的站、点上下旅客。

第六章 安全保障
第二十一条 高速客船应在专用的码头上下旅客,如需使用非专用码头时,应经海事管理机构审核同意。
第二十二条 高速客船应靠泊符合下列条件的码头:
(一) 满足船舶安全靠泊的基本要求;
(二) 高速客船靠泊时不易对他船造成浪损;
(三) 避开港口通航密集区和狭窄航段;
(四) 上下旅客设施符合安全条件;
(五) 夜间有足够的照明;
(六) 冬季有采取防冻防滑的安全保护措施。
第二十三条 高速客船对旅客携带物品应有尺度和数量限制,旅客的行李物品不得堵塞通道。严禁高速客船载运或旅客携带危险物品。
第二十四条 高速客船应每周进行一次应急消防演习和应急撤离演习,并做好演习记录;每次开航前,应向旅客讲解有关安全须知。
第二十五条 高速客船应建立开航前安全自查制度,制定开航前安全自查表并进行对照检查,海事管理机构可对开航前安全自查表进行监督抽查。
第二十六条 高速客船应按规定办理进出港口手续,并缴纳规费。国内航行的高速客船每天至少应办理一次船舶签证手续,国际航行的高速客船可申请不超过7天的定期进出口岸许可证。
高速客船不得夜航。但航行特殊水域的高速客船确需夜航的,应当向当地海事管理机构申请船舶进出港口许可, 经批准后方可夜航。
第二十七条 高速客船发生交通事故、遇险或人员落水,应采取措施积极自救,并立即向就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的,由海事管理机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以及交通部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九条 高速客船违反本规则经海事管理机构处罚仍不改正的,海事管理机构可责令其停航。
第三十条 海事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规则所述“高速客船”系指载客12人以上,最大航速(米/秒)等于或大于以下数值的船舶: 3.7▽ 0.1667,式中“▽”系指对应设计水线的排水体积(米3)。但不包括在非排水状态下船体由地效应产生的气动升力完全支承在水面上的船舶。
本规则所述“船公司”系指船舶所有人、经营人或者管理人以及其他已从船舶所有人处接受船舶的营运责任并承担船舶安全与防污染管理的所有义务和责任的组织。
第三十二条 外国籍高速客船不适用本规则第二、三、四章的规定,但应满足船旗国主管当局的要求。
第三十三条 本规则未尽事宜,按国家其他有关法规和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执行。
第三十四条 本规则由交通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规则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交通部1996年12月24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速客船安全管理规则》(交通部令1996年第13号)同时废止。

附录: 高速客船最低安全配员
一、 沿海及国际航线
安全配员 P<200人 P≥200人
T<2H 船长1人 轮机长1人 驾驶员1人 轮机员1人普通船员1人 船长1人 轮机长1人 驾驶员1人 轮机员1人普通船员2人
2H≤T<4H 船长1人 轮机长1人 驾驶员1人 轮机员1人普通船员2人 船长1人 轮机长1人 驾驶员1人 轮机员1人普通船员3人
T≥4H 船长1人 轮机长1人 驾驶员2人 轮机员1人普通船员2人 船长1人 轮机长1人 驾驶员2人 轮机员1人普通船员3人
注:1.普通船员中应至少有1人为水手。
2.客运部和无线电人员的配员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规则》的海船最低安全配员表进行核定。
3.T——单航次航行时间 P——载客定额 H——小时
二、内河航线
安全配员 P<100人 P≥100人
T<2H 船长1人 轮机员1人 驾驶员1人 船长1人 轮机长1人 驾驶员1人 普通船员1人
2H≤T<4H 船长1人 轮机长1人 驾驶员1人 普通船员1人 船长1人 轮机长1人 驾驶员1人 普通船员2人
T≥4H 船长1人 轮机长1人 驾驶员1人 轮机员1人普通船员2人 船长1人 轮机长1人 驾驶员2人 轮机员1人普通船员2人
注:1.普通船员中应至少有1人为水手。
2.客运部人员的配员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规则》的内河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表进行核定。
3.T——单航次航行时间 P——载客定额 H——小时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标准化项目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

河南省焦作市人民政府


焦作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焦作市标准化项目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
焦政文〔2008〕6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焦作市标准化项目奖励办法(试行)》已经2007年12月21日市人民政府第6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八年六月十六日
焦作市标准化项目奖励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推动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鼓励企业研制创新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企业产品技术进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人民政府设立标准化项目奖励专项资金,由市财政部门在年度市级财政预算中安排,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标准化奖励项目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三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经有关部门登记注册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可依照本办法申请奖励。
第四条 标准化项目奖励范围:
(一)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IEC、ISO、ITU)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国家标准化专业(分)技术委员会或下属工作组,并承担其工作的;
(二)作为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省级地方标准项目主要起草单位的;
(三)制做国际、国家、行业实物标准的单位;
(四)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的;
(五)获得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称号的;
(六)承担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
(七)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
第五条 标准化项目的奖励金额执行下列标准:
(一)对经批准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IEC、ISO、ITU)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或国家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的单位,奖励20万元;对经批准成立国家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的单位,奖励10万元;对经批准成立国家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下属工作组的单位,奖励5万元。
(二)对提出国际标准研制项目,并被证明为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的,奖励20万元;对提出国家标准研制项目,并经明文确定为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的,奖励10万元;对提出行业标准研制项目和省级地方标准或技术规范研制项目,并经明文确定为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的,奖励5万元。
(三)对成功制做国际、国家、行业实物标准的单位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3万元。
(四)对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一、二、三等奖的单位,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3万元。
(五)对获得标准化良好行为称号的企业,达到国家4A级、3A级的,分别奖励5万元、3万元;达到省4A级的,奖励3万元。
(六)对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项目单位,奖励5万元;创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项目单位,奖励3万元。
(七)对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承办单位,奖励5万元。
第六条 标准化项目的认定依据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承担国际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国家标准化专业(分)技术委员会或工作组工作的认定依据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公告;
(二)作为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省级地方标准项目主要起草单位的认定依据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或有关行业、地方标准管理机构发布的正式标准文本的标准起草单位顺序前二名或相关证明;
(三)制做实物标准的认定依据是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化组织出具的实物标准证书;
(四)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的认定依据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表彰文件;
(五)获得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称号的认定依据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批准确认文件或颁发的证书;
(六)承担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认定依据是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批准确认文件或颁发的证书;
(七)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准产品的认定依据是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公告。
第七条 申请标准制(修)订项目奖励的单位应当提交下列资料:
(一)标准化项目奖励申请表;
(二)标准发布机构同意立项和批准发布的文件;
(三)该标准项目的特点及其先进性和创新性的证明或说明,其中标准中涉及专利的,还需提供专利证明;
(四)该标准的实施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及相关资料;
(五)单位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书、营业执照或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文件。
第八条 申请其他标准化项目奖励的单位应提交下列资料:
(一)标准化项目奖励申请表;
(二)标准化项目确认文件或证书;
(三)该项目的实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及相关资料;
(四)单位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书、营业执照或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文件。
第九条 申请单位应在标准化项目获得相关认定后1年内提出申请。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于每年的第1季度受理标准化项目奖励申请。
第十条 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科技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于每年6月底前将审核结果在市级主要新闻媒体上公示15日,公示期满无异议后,由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制定标准化项目奖励年度资金计划,报市财政部门审定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按要求办理奖励手续。
第十一条 申请项目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受理:
(一)申请项目不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
(二)超过规定期限的;
(三)申请单位近两年内因标准或质量问题被执法部门查处或正在接受调查的;
(四)弄虚作假的。
第十二条 根据企业(单位)当年在标准化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市人民政府对在实施标准化战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可给予适当奖励。奖金主要用于标准化人才培训和标准化宣传工作。
第十三条 申报单位收到标准化项目奖励资金后,应按照现行财务制度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奖励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主要用于补贴开展标准化工作中的经费投入及相关的技术研发工作。
第十四条 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对奖励资金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估。获得奖励的单位应当在资金拨付后次年12月31日前,向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交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价报告。
第十五条  奖励资金的使用应当接受市财政部门、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查,并接受市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
第十六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青岛市地名管理实施办法

山东省青岛市人民政府


青岛市地名管理实施办法
市政府



为加强全市地名管理,以适应开放、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和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山东省地名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一条 地名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部分。市、县(包括市辖区、县级市,下同)地名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是同级人民政府管理地名工作的职能部门,分级负责本辖区地名管理工作。基本职责是:贯彻国家关于地名工作的政策、法规,承办上级业务部门和同级人民政府交办的有关任务
,推行并监督标准地名的使用,协调有关部门设置、更新地名标志,管理地名档案,组织地名资料更新,编辑出版地名书刑,开展地名咨询和学术研究。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地名的具体内容:
(一)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山、山峰、山口、洞、泉、瀑、河、河口、海、海湾、岛、礁、岬角、沙、滩、水道以及地形区等名称。
(二)行政区划名称:市、县、乡、镇、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家属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名称。
(三)居民地名称:自然村、城镇内的居民区(院)、路、街、巷、里等名称。
(四)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港、场等名称;具有地名意义的企事业单位(厂、矿、院、校、处、所、店、馆、社、铺等,下同)名称;人工建筑(铁路、公路、桥涵、水库、塘坝、灌渠、人工河道、通讯和供电线路等,下同)名称;名胜古迹、纪念地及起地名作用的故旧地名等


第三条 地名的命名、更名,要从实际出发,要有利于人民团结,注意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体现改革开放和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并遵循下列规定:
(一)尊重当地群众愿望及有关部门意见,方便使用。所命地名要简明确切,含义健康。
(二)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一律不用外国地名、人名作地名。
(三)行政区划名称,城镇内的街道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港、场名称,人工建筑,纪念地,游览地等名称,一般应与当地地名统一;派生地名应与主地名统一。
(四)全市范围内的乡、镇、街道办事处名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一个县内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家属委员会名称,一个城镇内的街道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一个县内逐步实现自然村、居民点名称不同名。
(五)城镇内的路、街、巷等名称,要注意系统性、相关性。
(六)地名用字要使用规范的汉字(简化字以一九八六年十月十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为准),不用生僻字和字形、字音容易混淆的字。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汉语地名要
以普通话读音为准。
(七)应保持地名的稳定。可改可不改的地名,一般不改。已经按照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国务院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更改的乡、镇名称,原则上不重新更改。对违背国家方针、政策,不符合本条前六项的地名,应予更名。

第四条 地名命名、更名必须履行手续,其审批的权限和程序:
(一)自然地理实体的命名、更名。跨市境的,由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协商并征求邻市、地意见后提出方案,经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省地名委员会审批;跨县境的,由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会同有关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提出方案,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县境内的,由县
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当地有关部门提出方案,经县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审批。
(二)乡、镇的命名和更名,由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方案,经县人民政府报市人民政府审核后,呈报省地名委员会审批。街道办事处的命名和更名,由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拟定方案,经县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
(三)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家属委员会、自然村、居民区(院)的命名和更名,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意见,经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
(四)城镇内的路、街、巷等的命名和更名。属市区的由区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方案,经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属城区(含县级市市区)的由县(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方案,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属镇区的由镇人民政
府提出方案,经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后,报县人民政府审批。
(五)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台、站、港、场名称,具有地名意义的企事业单位名称,人工建筑、名胜古迹、纪念地等名称的命名和更名,由该单位或管理部门提出意见,经当地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同意后(在市区的还需报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审核),按隶属关系,报有关主管部门审批
。报批件和批复件要抄送当地地名委员会办公室。
(六)城镇中新建改建地区,需命名、更名的,必须在施工前按审批程序确定名称。
(七)地名命名、更名,要填写“地名命名、更名审报表”一式五份。对命名、更名理由,新旧名称的涵义、来历及群众意见等项要充分阐述清楚。
(八)市、县(市、区)审批的地名,要分别抄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及有关部门备案。
(九)调整、恢复、注销地名,按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办理。

第五条 由各级地名委员会办公室规范化处理,并经人民政府审定批准的地名为标准地名,各级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应及时汇总公布,推广使用,并对使用地名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条 一切公文、报刊、广播、影视、地图、教材中使用的地名,一切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张挂的牌、匾及印鉴中使用的地名,都必须准确、规范。对标准地名,不得擅自改动。

第七条 城镇路、街、巷,要设置道路牌和门牌,自然村、居民区、主要交通岔路口、名胜古迹、纪念地、重要人工建筑物和自然地理实体等,均要设置地名标志或批路牌。设置地名标志,要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由各级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协调,按行业或区域由主管或分管部门负
责,根据标准要求设置、管理和维护。城镇中新建改建地区,新建的道路,应将设置路牌、门牌列入计划,有关部门应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保证同时竣工。

第八条 各级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建立的地名档案室负责本地区的地名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目、保管和咨询利用工作。在档案管理业务上,各级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受同级档案管理机关和上级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的指导、检查。

第九条 各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每年将变化的各类地名资料进行更新,以形成新的一代地名成果资料,并纳入地名档案,于翌年六月底前向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递报地名变化信息年报。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于十二月底前更新完毕,以使地名资料更新制度化。

第十条 各级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定期编辑出版的图、录、志、典,是具有法定意义的工具书。使用地名均要以此为准。

第十一条 对违反本实施办法,擅自确定地名或更改标准地名的,违反第四条第六项规定在施工前不按审批程序确定名称的以及移动或毁坏地名标志的单位或直接责任者,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经济或行政处罚,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二条 本实施办法由市地名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本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88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