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召开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决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8 20:23:16   浏览:926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召开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决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召开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决定

(2005年12月29日通过)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2006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建议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审查和批准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与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审查200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与2006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批准2005年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与2006年中央预算;听取和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听取和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北京市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暂行办法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北京市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北京市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北京市财政局
京劳社医发(2001)16号


通知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各委、办、局、总公司,各计划单列企业,
中央在京单位,军队驻京企业: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2001年2月2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68号令),不降低职工现有的医疗待遇水平,保证医疗保险制度平稳过渡,我们制定了《北京市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要充分认识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重要意义。
《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中明确提出,补充医疗保险费的提取额在本企业职工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从成本中列支。这体现了政府对广大职工的关心,是贯彻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切实关心职工的切身利益。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要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来确定。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职工的民主参与作用,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另一方面企业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攀比。
二、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我市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广,医疗待遇水平要兼顾不同企业的实际缴费能力,才能真正做到“广覆盖”。因而,为保证效益好的企业职工医疗待遇水平不降低,保证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平稳过渡,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补充医疗保险。
三、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在使用上要突出解决重点问题。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要向退休人员和患病住院职工倾斜,首先解决退休人员住院费用中需个人自付部分,门诊大额互助资金报销后需个人自付部分的医疗费,以及职工住院费用中需个人自付的医疗费。

附件:北京市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提高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根据《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2001年2月2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68号令),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补充医疗保险是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形式。参加了本市基本医疗保险的企业可以为本单位职工和退休人员(外商投资企业限于中方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重点用于解决退休人员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以及职工住院治疗需个人自付的医疗费用。
第三条 补充医疗保险费的提取额在本企业上一年职工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从成本中列支。
第四条 补充医疗保险费支付职工和退休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发生的下列费用:
(一)个人账户不足支付时的医疗费用;
(二)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之余应由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
(三)大额医疗费用互助资金支付之余应由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
第五条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可以比照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管理规定,以及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目录、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确定。具体支付比例由企业确定。
第六条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费当年结余部分,结转下一年度使用。
第七条 补充医疗保险由企业管理。企业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具体管理办法以及每年度的预算方案须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股份制企业还须经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审议。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执行情况接受职工(代表)大会审查,并向全体职工公布。
第八条 不享受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的其他用人单位可参照本办法建立补充医疗保险。
第九条 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的用人单位每年1月30日前在参保地的区、县医疗保险事务经办机构进行登记,并报上一年的资金支出情况。
第十条 本办法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1年4月1日起施行。


2001年2月28日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制定2006年度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制定2006年度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



2006年1月14日

教基〔2006〕2号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所确定的原则,2006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请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制定2006年度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好工程的实施。现就工程实施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程的实施由中央宏观指导,地方负责。省级政府负责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实施方案和组织工程建设。地方政府负责建立保障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施正常运行的长效机制,落实工程管理、设备维护和更新等运行经费,严禁向农民摊派。

  二、选择好工程实施地区。结合本地实际,统筹考虑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对集中地选取若干个地市(州、盟),作为工程的实施地区。工程的实施要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扩大试点工作相衔接。

  三、要基本覆盖工程实施地区的农村中小学。项目学校必须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点、小学、初中、完中(初中部分)。工程建设要优先安排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已经安排各种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学校一般不再重复安排。项目学校具备通电条件,具备安全及其它相应条件的教室,能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

  四、要与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国家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重点建设项目相衔接,与本地区“两基”攻坚和巩固提高工作相结合。布局调整规划中准备撤销的学校不得列入工程项目。

  五、工程实行项目管理。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三部委制订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软件)及教育教学资源招标采购管理办法》组织招标工作。由省政府组织公开招标,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为招标人,按照三种模式配置标准进行工程建设,全面负责工程的设备配置、安装、维护、维修等工作。认真做好工程检查验收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本地区工程验收工作,国家进行抽查验收。工程验收合格后,各地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履行与相关企业签定的合同,及时拨付合同款项。工程招标结余资金主要用于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增加配备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成套教学光盘以及教育教学应用的培训工作。

  六、加强工程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2006年工程总投入20亿元,其中中央投入10亿元,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各安排5亿元,地方投入10亿元。2006年是工程建设的关键一年,工程覆盖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各地要根据工程建设任务和中央专项资金额度,认真核算地方政府所需承担的资金数额,确保地方专项资金的落实。山东、福建两省的中央专项资金只能安排补助贫困地区工程建设。工程不得留有资金缺口,中央专项资金补助额度不能突破。中央专项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资金要统一纳入省级财政国库,实行分帐核算管理,统筹安排使用,确保专款专用。地方各级政府负责落实设备运转和维护经费。对工程建设专项资金未实行分帐核算管理、地方政府承诺资金不到位或弄虚作假、工程质量不合格的地区,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工程验收后,要及时办理资产移交手续。在项目学校进行固定资产登记,建立设备安装、维修、使用档案。各省要建立对项目学校设备完好率、使用率、人员配备和资源利用等情况定期检查制度,项目实行信息化管理。

  七、进一步强化三种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2006年,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任务将完成大半,各地要进一步加强三种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工作,特别要注意抓好教学光盘在农村小学的应用,把现代远程教育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效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条件,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能力,全面、持续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力度。

  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发展改革(计划)、财政部门按照本通知精神,抓紧制定本地区工程实施方案。方案的制定必须坚持科学性、可行性和严肃性。工程实施方案内容包括:1.工程实施地区;2.工程实施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和信息化工作情况;3.工程建设方案及实施的具体措施;4.招标方案;5.投入资金测算及资金筹措方案;6.运行保障机制;7.教师培训计划;8.工程实施时间进度安排等。请务必于2006年3月24日前将工程实施方案及填报的相关报表(附件2,附电子表格),由省级教育、发展改革(计划)、财政部门联合报送三部委,经三部委审核同意后实施。(附件略)